B08:书评周刊·短书评/书情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8:书评周刊·短书评/书情
上一篇  下一篇

野趣大叔刘克襄的素人旅行美学

2015年07月04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里台湾》

作者:刘克襄

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年5月

  李宗盛唱过一首歌叫《鲸》:“每年冬天你们从北方来,定居在温暖的热带,生下你们的小孩;每年夏天你们回北方去,漂泊在冰冷的北极,四处捕捉小虾鱼……”而歌词作者正是台湾作家刘克襄。念及这可爱的孩童视角版的语言,也就完全不奇怪这个大男人为什么会对信天翁着迷到如数家珍的境地,会和都市转角里的那些流浪狗对话,会流连菜市场探寻食材的脾性水果的身世,还被大家公认为是“自然观察解说员”了。

  刘克襄,绰号“鸟人”,“山人”,常年行走在山野乡间,博物学家,生态保育工作者,而这些奇怪的头衔和疯狂的举动其实共同指向了一件事——他是一个有野趣的人,一个接地气的人。久久浸润于大自然,给刘克襄带来了种种神秘的灵感与启示,就像“里台湾”这个书名的由来,也是因为他在台湾南部乡下走访一家制作酱瓜的腌渍工厂时,打开了一罐封藏多时的老瓮,霎时感觉,旅行就如这瓮里乾坤,食材在瓮里逐渐脱水发酵历经微生物的转化最终酝酿出独特的风味,而在台湾的旅行,也因为“里”的酝酿,呈现出繁复迷人的风貌。

  而这个“里”的酝酿,恐怕最需要的就是时间和耐心。刘克襄从年轻时就每年都要绕行台湾岛两三回,几十年来足迹遍布台湾的小镇小城,他知道什么时节的清晨从哪一条路走到九份距离最短且最能感受北地的情绪;他知道阿里山的樱花分为哪些品种、甚至知道哪种鸟最喜欢到哪种樱花下觅食;他知道台南之所以最适合步行游览,其实都源于它不同于一般城市的五个圆环放射出去的城市格局,他知道池上人拥有比其他乡镇居民更多一分的由稻米而生的独特自信……他已经充分感受到了台湾这座岛屿大大小小许多个面向,每年台北文学季都会请他来担任文学地景走读活动的领路人。

  刘克襄始终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即便书里写到的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阿里山、太鲁阁、花莲、垦丁,可他文字摄影绘图构建的立体导引下,还是会更加多出“里”的迷人。“里”是一种内敛和沉淀,“里”是深入的脉络梳理,“里”是微妙的情绪变化,“里”是安于在地的体验,《里台湾》所呈现的,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台湾。

  对多数旅行者来说,幸福就是这样的:窗外,面朝大海,桌前,味蕾大开。但是,你不大可能在这本书里找到别人没有发现的独享整座璀璨星空的小镇,或者吃上一家只有本地人晓得的私房美味,因为对刘克襄来说,旅行不是为了汲取疗愈内心的力量,旅行不是为了从烦躁的生活里喘口气才出发的,旅行不是姿态更不是目的,而只是借以接近和观察自然的途径。旅行,就是为了和自然真诚对话。人生最难的是找到方向,旅行也是。所以我其实很羡慕刘克襄这样坚定又不懈的旅人,即便看似只是在巷弄与巷弄里漫步,也从不会迷失。因为无论是他早期的观鸟,高山古道的探查,还是后来的老街漫游,11元的铁道旅行以及无数次的环岛游走,其根本,都是刘克襄不遗余力地在向读者介绍和推广他对大自然和台湾这座岛屿的观察和喜爱,这样一种素人般的旅行美学,几乎是和当下追求虚华情调的旅行风潮的对抗。

  而同样身为散漫晃荡的旅人,刘克襄也和舒国治那种知识分子的文艺流浪气质不同,他的旅行中更有一种憨憨的纯真,就像还会在镜头前比画V字手势那样,总是一副生龙活虎背包就走的状态,即便年纪很大仍保持着对世界的无穷好奇心。事实上,比起读完这本书后收获的那些新的富有创意的人文漫游路线,那些微观宁静鲜为人知的宝岛风景,这个四处游走的大叔身上所包蕴的那种从不自我设限的开放性,那种无论多大年纪都敢于探索未知的勇气,那种终身在自然中学习的能量,是更让我觉得珍贵的养分。

  □书评人 周璇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