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0:新食品周刊·新食评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10:新食品周刊·新食评
上一篇  下一篇

槽边食事

2015年07月14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僵尸肉”反映食品安全的悲剧

  一块“僵尸肉”的真假都验证不了,还打什么假、办什么案、谈什么食品安全?这场争论,是中国食品安全的悲哀、民众的悲剧。这场悲剧中唯一可以安慰的是,民众对食品安全问题依然保持本能的敏感与恐惧。

  一个成熟的食品安全体系,应该是企业基本遵章守纪,监管部门恪尽职守,舆论监督透明有力,民众心无恐惧,四者缺一不可。倘若确实存在“僵尸肉”,说明无良的走私行为依然猖獗,现行法律法规尚不能真正地震慑违法分子;说明监管依然不严密,从入境到市场都存在各种漏洞;说明老百姓的饮食依然不安全,有没有吃到“僵尸肉”只能靠运气。

  面对“僵尸肉”问题,一方面,要彻查事件来龙去脉,给民众一个交代,也给各方一个警示。严谨的检验检测比打口水仗省心得多,也科学得多。更重要的是,从道德和法律两个方面完善食品安全体系,对食品问题这条毒蛇斩草除根,使其从眼前消失,也在远处无法藏身,让如同惊弓之鸟的民众重新平静下来,从此心无恐惧! □赵文斌(检验检疫局公务员)

  “僵尸肉”这一称呼挺好

  作为一个市民,我很喜欢“僵尸肉”这一说法。从新闻报道,以及相关部门的表述中,我们也不难看到,不管是老百姓,还是一些专业人士,对“僵尸肉”这一称呼都是认可的。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曹兵海就告诉澎湃新闻,“僵尸肉”上餐桌并非谣言:“过期的、压库的肉(在市场上)是有一定量的,但真正几十年前的肉是微乎其微,这是实际情况。”

  “僵尸肉”之争折射出人们质疑能力的提高,这种争议中,谁才是最大受害者?谁才是得益者?答案不言自明。

  如何质疑与辩论,如何探讨社会问题,如何做到在辩论时不将议题泛娱乐化,是每个人都要思考的。 □刘义杰(出版社编辑)

  别被“僵尸肉”标签牵着视线走

  “僵尸肉”的出现,引起普遍关注。但现在的争论,已冲淡了对“僵尸肉”本身的关注。

  “僵尸肉”只是一个标签,超期三四年和三四十年并无本质区别。如果认可这一解释,那么确实存在“僵尸肉”。国家食药监总局通报指出查获时有走私冷冻肉的生产日期已达四、五年之久,也说明了这一点。如果非把“僵尸肉”特指为三四十年的冷冻肉,食药监总局通报并没有说“没有”,但也没找到“有”的权威证据。只是,“僵尸肉”的年龄真的压倒一切吗?

  “僵尸肉”之所以引起关注,根本原因还在于食品安全形势太严峻。遗憾的是,“僵尸肉”标签转移了视线。也许在不注意的角落,一些“过期肉”的责任人和当事人,却在一旁偷偷地笑。就当前情况看,“过期肉”是肯定存在的,既然国家通报显示存在,那就应该加以重视,加以解决。 □毛建国(食评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