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岸观我
跨文化的沟通不但要力求让对方更懂我们,也要力求让自己更懂对方。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站在了对方的立场上,对事件做出了貌似公正的判断,但实际上这只是一厢情愿的迎合。
近些年来,时常可见社交媒体上爆出中国旅游者在国外旅游时做出的“不文明行为”。若再配以图片或视频,这类消息往往立刻在国内的网络上引发轰动效应,当事人也会因“给中国人丢脸”而受到口诛笔伐。但实际上,由于社交网络的碎片化形式与随之而来的“断章取义”的特点,所谓的“不文明行为”在很多时候也成了一种去语境化的“建构”。
而实际情况是,很多在我们看来是“不文明”的行为,在当代西方文化中未必也被视为“不文明”;而即使是公认的、真正的不雅行为,它的性质或许也并不像我们想得那样恶劣。
就拿在公共场所脱鞋来说。类似的新闻数量很多:中国人在火车上脱鞋、在餐厅里脱鞋、在卢浮宫门前的广场脱鞋……但脱鞋这件事在西方国家真的那么不合时宜吗?我看未必如此。中国文化传统对于“脚”这个部位有一种独特的耻感,但在现代西方文化中,情况并不一样。别说在大街上、餐厅里脱掉鞋子,就是在图书馆脱掉鞋子的,我也见过很多。只要没有动静和异味打扰到旁人,人们对此实在见怪不怪。至于在火车上和街边喷泉水池中,年轻人脱掉鞋子打赤脚,甚至是一种时髦和活力的体现。当然,到卢浮宫去脱鞋自然不合适,在正式的宴会或舞会上脱鞋也不合适,因为那是一个极为肃穆的场合。
此外,还有频频为国人诟病的“到此一游”。往历史文物上刻字的确是对文物的一种破坏,博物馆中的展品、美术馆里的雕塑等,是绝对禁止刻字的。但欧洲国家的大量公共建筑,比如教堂之类的内墙壁上,却时常能够看到各种语言的刻字,内容多是“某人永远爱某人”之类。
我在两个月前探访的法德边界小城斯特拉斯堡的大教堂的钟楼内壁上,就被游人刻了满满的字,什么语言都有,但还真就没有中文,管理部门似乎也乐得留其在此,并未打算将其清理掉。这些建筑当然也是文物,甚至是级别很高的“世界遗产”,但它们既然选择融入公共生活而非被束之高阁,就必然要去面对人类的一些普遍的行为习惯,比如留下“到此一游”。当然,这不是说在文物上刻字就是对的,而是这种行为的性质、类别和影响,需要做更为具体的分析。
跨文化的沟通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不但要力求让对方更懂我们,也要力求让自己更懂对方。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站在了对方的立场上,对事件做出了貌似公正的判断,但实际上这只是一厢情愿的迎合。也就是说,若以“不卑不亢”作为与西方打交道的最高准则的话,过去我们是“亢”的因素多了点儿,如今则是“卑”的因素多了点儿,其实过犹不及,都不是好事。动辄对类似的事件“上纲上线”,自然是出于民族自豪感,但最后可能反而令自己很疲惫,也令对方很费解:挺正常的事,在折腾个什么呢?所以,我们要努力去适应这个没有放诸四海而皆准的价值观念的世界,哪怕是“雅”与“不雅”这样看上去黑白分明的判断,背后也存在着跨文化的逻辑。
□常江(文化学者)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