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之言
如果继续寄希望于在6%以上某个点位的触底回升,既未必合乎规律,也可能与经济运行实际走势相悖;用“何时触底”来预期中国经济也确实太老套了。
据媒体报道,11月8日央行发布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数据显示,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151.6万亿元,同比增长11.5%;狭义货币供应量 M1余额为45.4万亿元,同比增长24.7%。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平稳较快增长,利率水平低位运行。
在此之前,一位知名学者曾多次表示,中国经济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接近底部,未来一两年是触底的关键期。今年以来,人们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经济发展是有阶段性特征的,经济总量早已今非昔比,所以两位数以上的增速已成为过去时。于是,人们又开始等待L走势的那个拐点,一些大咖也不断做出触底的预判。
但问题在于,我们是否还要用传统的周期理论来判断今天的经济形势?一定要经过所谓触底回升的吗?
有关经济周期的理论从诞生到兴盛,源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到五六十年代。从那以后,世界经济已发生巨大变化。无论是总量增长,或是调控政策及手段,与这个理论兴盛时的状况也不可同日而语。无论以三、四年,还是以九、十年为一个周期,从即刻倒推的时间序列数据,都难以再呈现典型的周期性特征。纵观主要经济体的增长曲线,也鲜见可以用V型、U型或L型来表述的典型特征。
而较长时间序列数据所印证的是:任何经济体保持高速增长,只是一定历史时段内的事情。清华大学钱颖一教授,曾经用购买力平价的方法,计算了中国大陆、中国台湾、日本、韩国的人均GDP指数。结果四条曲线各有一段高度重合,只是不同曲线代表的时间段不同。由此证明特定阶段的高速增长实属规律使然。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总量的扩大,每增长一个百分点的绝对值也越来越大,难度也越来越大。增速逐步放缓,是每一个曾经快速增长的经济体在经过较快发展后的必然结果。
正因如此,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已告别了高增长时代。除中国外,自2010年到2014年,世界经济总量前5名的经济体,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和法国,在5年间出现过的最高增速也仅4.7%。2014年,5国中的最高增速仅2.6%。改革开放后,中国曾持续多年以高于世界和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高速度增长,在长期维持两位数后又延续了多年的“保八”、“保七”,不仅速度世界领先,从2007年到2014年,每一个百分点的净增量折美元也增加了一倍以上。如果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6.7%,其净增量无疑会高于前一年6.9%增速的相应增量。
当然,考虑到我国人均GDP水平还较低,如果增速在一定时期内略高于总量与我们接近的经济体,也是有可能实现的。但如果继续寄希望于在6%以上某个点位的触底回升,既未必合乎规律,也很可能与经济运行的实际走势相悖。用“何时触底”来预期中国经济也确实太老套了。
需要看到的是,我们在努力争取较高增速的过程中,长期积累的问题也日渐显著。如粗放生产经营导致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增长点相对集中在房地产、汽车等少数领域,过度依赖土地财政导致楼市分化严重,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债务增加,导致潜在金融风险加大等。
所以,我们现在本应把工作重点放在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上。如果仍纠结于增速的零点几个点,就难免继续为了速度不择手段,依然难以摆脱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就可能继续把一座建好不久的楼房推倒重建,投资需求有了,GDP有了,速度也有了,但实际财富并没有增加,还过多地消耗了自然资源,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所以,当下要做的,一是通过供给侧改革和政策引导,使信贷资金、社会资本投向关系国计民生、需要大力发展的传统产业、更新换代产业、高技术产业、重大装备制造业、新能源行业、环保产业及新经济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打造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通过调整GDP分配结构,改进和完善收入分配机制、调节机制,并充分运用财税、金融等调控手段,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其在GDP分配比中的比重。同时通过政策导向和改革措施,努力缩小居民收入的差距,使社会财富尽可能向正态分布方向回归。
三是通过坚持居住属性和分城施策原则,使房价回归价值,以创造更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特别是在一二线城市,要继续控制投资性购房和房价过快上涨,使民众居者有其屋,以提高考虑房价因素之后居民收入增长的含金量,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共享发展成果。
□潘璠(财经评论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