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作为知名品牌,华莱士应当认真反思其管理链条中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以至于类似问题再三出现。
华莱士再被曝光食品安全问题。今年2月份以来,新京报记者随机在河南郑州、安徽合肥的两家华莱士门店进行卧底暗访,发现这两家门店均存在频繁修改“效期标签”(保质有效期)、使用过期食材制作餐食的情况。
3月18日,华莱士发布致歉信称,永久关停涉事门店。随后,新京报记者从郑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了解到,将对全市华莱士门店开展全面的监督检查。对此前报道涉及的两家门店,市监已联合公安部门到现场核查处置。
从记者暗访情况看,种种问题几乎已经到了不加遮掩的程度。对过期生菜,店员会满不在乎地说“我给它‘移花接木’了”(将过期生菜装进标记尚未过期的包装袋);对本该废弃的过期肉,“打印一张新标签,换上”就继续用;对上岗必备的健康证,店长直言长期通过中介“办假的健康证”……种种乱象,不一而足。
从店员“娴熟”的手法看,显然不是偶尔为之,而是一种长期习惯。而且,这些违规操作也几乎是系统性的,各种保障食品安全的规定,均被一一突破,形同虚设。
检索发现,华莱士堪称劣迹斑斑。2024年6月,华莱士广东一门店被曝汉堡吃出生肉;同年7月,5家华莱士门店因食品安全问题被北京消协点名;就在前几天,华莱士武汉一店铺又被曝后厨蟑螂乱窜、苍蝇横飞。
相比个别食品安全问题,更让人诧异的,则是这些问题出现之多、持续时间之久、覆盖范围之广,却难言改进。对“屡曝不改”企业来说,食品安全治理似乎掉进了一个怪圈,媒体曝光—监管查处—企业整改,如此治理虽也有一定效果,但不久又会“卷土重来”。
这样屡曝不改的品牌企业,应当被列为重点监管对象,并拿出更有效的治理手段,倒逼其改进管理模式,守好食品安全底线。
近年来,华莱士发展迅猛,2019年至2022年四年时间共新开门店1.4万多家,截至2024年6月28日,门店更已多达2万余家,成为同品类餐饮企业中的巨头。惊人的扩张速度,或许也为管理混乱埋下了伏笔。
这在新京报的报道中也能看出端倪。比如,员工称如果店长按照要求把超期食材废弃,其费用就需店长承担,“店长一个月才几千的工资,怎么会愿意赔偿?”而在媒体此前的报道中也有人表示,虽然有督导经常到店检查,但比起食品安全问题,督导更关心业绩。
显然,这种业绩至上的管理模式,将全部压力转嫁到了店长身上。相比品牌,店长自然是弱势一方,难免会选择违规方式避免损失;而华莱士又有2万余家门店,对规定不合理、管理不到位所催生的乱象,恐怕也很难无死角地进行监督。这些,或许可以解释华莱士何以问题频发、风波不断。
华莱士或许真的需要来一次深入骨髓的管理重塑了。此次,华莱士关闭被曝光的问题门店,固然昭示了整治决心,但也不能止步于“一关了之”。作为知名品牌,华莱士更当认真反思自己的“热搜体质”,管理链条中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以至于类似问题再三出现。
当然,完全指望企业自身反思也是不够的。对屡曝而不改的企业,监管部门也应当祭出雷霆手段,以真正肉痛的查处,倒逼企业革除顽疾。郑州市监将对全市华莱士门店开展全面监督检查,就是一种积极姿态,同时也向社会传递了明确信号:食品安全红线不容触碰。
值得注意的是,华莱士的经营策略是主攻“下沉市场”,通过低价博得性价比。但如果低价意味着食品安全打折,无疑是打错了算盘——人们绝不会容忍食品安全底线被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