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点
近日,广西贵港一女生考上清华大学,高中奖励其100万元奖学金,引发关注。据报道,该校工作人员表示情况属实。对于学校如此“豪横”“大手笔”的奖励,有的家长希望孩子所在学校也能有这样的奖励,不但是对学生学习进步的肯定,也能解决上大学的学费、生活费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公办高中是不可能有这样的奖励的。一方面,地方财政没有这笔预算,另一方面,教育部政策也不允许,即便公办高中利用社会捐赠,重奖考进北大、清华的学生,也与严禁炒作高考生、高考升学率的规定背离。
总体看来,近年来对考进北大清华等名校的高考生进行高额奖励的主要是民办学校、高考复读机构,还有一些企业。对于这种高考奖励,有不少考生和家长认为,这是学校的自主权利,用的也不是财政的钱,教育部门管不着。
不可否认,民办学校、高考复读机构对考进名校的高分生进行奖励,有其市场基础。而且,这也是一种市场化行为,以此宣传本校(机构)的办学业绩,吸引更多“尖子生”报考,从而提高学校声誉,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
近年来的高考中,已经有高分考生放弃北大、清华,选择其他学校,这被认为是考生从自身兴趣、能力出发进行的理性规划。
而重奖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仍在加剧“唯名校”的情结。这还可能制造“考霸”现象,即有的考生为了获得高额奖金,考上北大清华后继续选择复读,把反复复读获得高分奖金作为赚钱之道。这显然是极为功利的选择。
相对于重奖个别学生来说,如果民办学校把这笔钱用在给更多学生设立奖学金、助学金上,会展现关注每个学生发展的理念。
所以,哪怕是民办学校也不应再用重奖高分考生来强化功利读书观。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引导学生做好适合自己的学业与人生发展规划,民办学校才有可能摆脱“重奖”的营销套路,成长为真正的名校。
□熊丙奇(教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