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栏
每一景区的层次感,以及光影变化的瞬间,远非单一角度能够涵盖。
据报道,近日,有网友发帖称赞江西婺源篁岭景区推出的打卡点限时拍照措施,称其有效缓解了排队拥堵。篁岭景区工作人员回应称,目前景区实行计时拍照的地点仅为晒工坊打卡点。若有游客排队等候拍照,工作人员会在打卡点附近计时,每人拍照时间约为一分钟。
对此,不少游客点赞“高效又公平”,还有些游客建议“全国景区抄作业”。
计时拍照是不得已而为之
为了得到更好的体验,有些游客往往在热门吸引物前反复拍照。
“一人拍照,百人等候”,其中等待时间过长,又常常滋生了焦躁的情绪,很容易造成矛盾和冲突。两不相让的结果,不仅破坏了更多游客的体验,也会对景区景点的运营秩序造成影响。这时候景区站出来,主动设置网红景点打卡时间限制,维护拍照秩序,确实能在相当程度上缓解或消除矛盾,有助于为更多游客提供美好体验。
这样的做法并非孤例,近年与此相似的,还有山东“黑山之眼”景区,对标志性打卡点实施30秒限时拍照。南昌八一广场在最佳拍摄点设置了专属游客的拍摄区,每批允许20人进入,限时5分钟。
景区景点采取此类措施的根源,还是在尝试应对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一个景区总有头部吸引物,总有最优的视线廊道和打卡点。这实际上是特定时空中有限的优质资源与超量游客需求之间的失衡。而由于游客的时间有限,打卡点的体验时间也有限,以至于很难满足全部游客在景区头部吸引物的打卡需求。
所以,该景区的做法,是在约束条件下的不得已而为之,是从需求侧想的招。若想从根本上予以解决,还需从供给侧探索更多路径。
解决排队拥堵方案可以更多元
在计时打卡之外,景区还应该在产品更新、营销推广和运营模式上做文章。
在产品创新上,要挖掘出更多吸引游客参与的新产品。除了现在的头部吸引物,景区还需开发更多有吸引力,能够深度参与的体验区。
除了设置主要打卡点外,可在周边开发多个次级拍摄点,通过标识系统引导游客发现不同的拍摄角度。更重要的,不仅有更多可观可看之处,还要有更多的参与式场景,探索吸引物的常变常新。
在整体产品开发更新上,可考虑精细化设计游览动线。以动态活动安排和多元化组合来满足游客的高要求。在服务细节上,可以预先设计多套拍照模板,包括站位、姿势、表情等要素。
如此,通过产品创新,推动游客从“单一打卡”向追求“沉浸体验”转型。当游客不再执着于某个固定角度,而是享受探索发现的过程时,60秒的时限就不再是束缚,而会成为美好回忆的一部分。
在营销推广上,景区可利用社交内容的差异化传播,打破“最佳打卡位”的固化认知。社交媒体的同质化打卡照是导致热门点位拥堵的一大原因。当游客在社交媒体上反复刷到同一角度的照片时,自然会形成“不到这里打卡就白来了”的心理预期。事实上,许多景区存在大量被游客忽略的宝藏拍摄点。
每一景区的层次感,以及光影变化的瞬间,远非单一角度能够涵盖。景区不妨策划“另类打卡”宣传,开展“100种拍法”“我与景区的故事”等个性化,具有参与性的拍摄活动。既展示不同视角的美,又引导游客从“非拍不可”中解脱出来,创造出更丰富的美好体验。
此外,景区可尝试构建一个完整的运营创新体系,包括空间布局的优化、技术手段的应用、服务流程的再造以及商业模式的创新等多个维度。通过运营模式的系统创新,可以实现从“被动限时”到“主动分流”,从“单一打卡”到“多元体验”的转变。
总之,破解景区景点资源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需拿出多元化的解决方案,打卡点限时拍照可以解决一时的问题,实现游客体验与景区管理的双重提升,则需要在景区运营方面多想办法。□杨劲松(中国旅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