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版 社论

“陈丹青作品”是真是假,不能靠双方自说自话

2025年10月21日

  近日,一幅“真假陈丹青早期作品”引发关注。据报道,在陈丹青视频评论区,有用户称自己收藏了陈丹青早年的油画作品并配图,又称花费了15万元购买。

  然而,这幅作品却被网友认领为自己的课堂作业。百万粉丝博主“想想工作室”发布视频,工作室成员洪健翔提出,这幅画是自己在大一时画的,并出示了教学检查时的画作照片、自己创作时的照片等,此举迅速引发网民关注。

  目前双方都是自说自话,而艺术品鉴赏是个相当专业的领域,仅仅从网络信息出发,想要从画面纹理、纸张细节、用笔角度等判断真伪,确实不容易。

  在这个背景下,双方也不妨就此进一步质证,拿出更加翔实的证据,包括作品的卖出方、鉴定机构等。从某种程度上说,艺术品真伪不只是私人之间的买卖纠纷,也关系到相当大的公共利益。

  围绕艺术品的争议,一旦进入公众视野,就牵涉到艺术的诚信、市场交易的公正,以及公众对文化价值的信任感。如果假画、错签泛滥,不仅让收藏者蒙受损失,也会让真正的艺术创作被淹没,破坏艺术评价体系,甚至动摇人们对文化市场的信任。

  所以,这件事分出个是非黑白也是应当的,何况这件作品也并非年代久远、追溯困难的文物,当事人俱在,按道理不至于是笔糊涂账。

  另外考虑到争议双方各自的利益关涉,“打假者”可能有炫人眼目、抬高身价的可能,收藏者也可能有作品保值、避免损失的意图,那么由相关方面牵头,组成一个中立的机构介入,或许是化解争议、厘清真伪的最稳妥路径。

  对艺术界而言,每一次真伪争议也是一次提醒:各方都应当回归事实本身,在公开、公正的程序下,以开放、理性的态度应对,让问题回到专业判断与事实依据之上,让理性取代情绪,以事实澄清疑虑。唯有如此,才能让公众重新建立对艺术市场的信任,也让货真价实的艺术创作被看见、被尊重。□柳早(媒体人)

  评论投稿信箱:shepingbj@vip.sina.com xjbpl2009@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