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察家
“卷尺哥”找“茬”的过程,也是市民积极参与城市治理的过程。
近日,深圳“卷尺哥”引发网友热议。据报道,“卷尺哥”是深圳的一位市民,他穿梭在深圳的大街小巷,专门给公共设施“找茬”,被人们称为“卷尺哥”。
从合理性存疑的限宽柱,到“没盖好的井盖”,再到人行道旁的危墙、非机动车道上的红绿灯杆与保安亭……“卷尺哥”在大街小巷找到的每一个“茬”,几乎都得到了当地相关管理部门的回应和整改。
事实上,“卷尺哥”找“茬”的过程,也是市民群体积极参与城市治理的过程。而相比12345热线等代表的制度化的传统反馈机制,通过短视频平台等进行问题曝光与建议,则体现了一种更加开放、共享的新型参与模式。
这种方式更易将个人性质的投诉、建议转化成公共议题,不仅能激发网友和市民的参与热情,也使得相关问题可以在更开放环境下得到多元视角的评估和审视。而这也能为公共部门的下一步回应,提供丰富和成熟的民意参考。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同类问题也有更多机会被“发觉”和反映出来,推动“点”上的整改升级为“面”上的优化,实现治理资源的集约化利用。相比于以个人性质反映问题,公开曝光带来的“压力”,也能进一步转化为相关部门的改进动力。
相比过去涌现的不少“生活类”网红,因给城市“找茬”而走红的“卷尺哥”,无疑更具有某种稀缺性和独特价值。
因为他的走红,并非依赖于个人化的生活类内容,而是与严肃的公共利益相结合。很显然,这种通过监督公共事务来走红的方式,其流量效应或未必那么突出,但其释放的公共价值,以及给社会现实改善带来的助力,或有着更深远的影响。
诚然,这样的“网红”可遇而不可求。但无论是政府还是公众,都应该乐见城市治理中有更多市民的参与,甚至将之作为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要明晰的是,市民的积极参与,并非为了给职能部门“出难题”。而是以更细微、更接地气的视角,及时发现城市中容易被忽视的细节,从而为高效治理提供更精准的导航。这个过程中,市民的获得感多了,同时也将带来政府公信力的提升。
当然,这种良性互动格局的形成,既源于市民责任意识的觉醒,也离不开治理体系的更加开放与包容。正如“卷尺哥”的坚持所展现的,当市民的参与热情与职能部门的积极回应形成共振,才能激发出强大的共建合力。□杨末(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