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版 社论

北京高端制造领跑,“链式”效应凸显

2025年10月23日

  ■ 社论

  当“北京智造”与“北京服务”深度融合,所激发的新质生产力是指数级的。

  据新京报报道,10月22日,北京市统计局披露北京市前三季度经济数据,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415.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6%。

  其中,新质生产力加快布局,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7.9%和9.9%,锂离子电池、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机组、服务机器人和数控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分别增长1.6倍、1.5倍、47.1%、39.6%和19.1%。

  从这份前三季度的“成绩单”中可以明显看到,以高端制造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拉动北京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的核心引擎,为首都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17.9%和9.9%的高增长以及一系列翻倍增长的工业产品产量,共同勾勒出北京经济活力满格的一面。这不仅关乎当下的增长,更决定着未来的城市竞争力。

  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国际交往和科技创新中心,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经济结构以服务业主导为鲜明特征。而如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高达24.6%的增长,以及新能源汽车1.5倍的产量跃升,清晰地表明北京的工业正在加速向“高精尖”结构迈进。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创新驱动,而高端制造业是承载和转化科技创新的关键领域。北京拥有全国最密集的科研院所、最高水平的研发投入和最活跃的创新生态,这是其发展高端制造的独特优势。

  前三季度的数据恰恰显示,这种优势能够高效地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锂离子电池、服务机器人等产量的爆发式增长,背后是基础研究的突破、应用技术的迭代和市场需求的拓展。这说明北京成功打通了从科技到产业再到金融的良性循环。

  再看这份数据,还能看到高端制造业对北京经济结构的系统性重塑。北京经济的增长动力发生深刻切换,一个更具多元化和韧性的高端制造产业集群正在形成。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其1.5倍的增长,带动的绝不仅仅是整车制造,更是上游的锂离子电池、中游的智能控制系统,以及下游的充电桩和服务网络。

  这种“链式”发展效应,是高端制造业的显著特征。它构建了一个相互赋能、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极大地增强了经济的内生动力和抗风险能力。五大装备制造业的全面回暖,也印证了这种系统性的复苏态势。

  更重要的是,北京发展高端制造,不是对传统工业模式的回归,而是在数字化、智能化浪潮下的高端跃迁。北京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领域具有领先优势,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数字底座”。服务机器人和数控机床产量的快速增长,表明这些“聪明”的机器已成为提质增效的关键。

  当数字技术深度赋能实体经济,当“北京智造”与“北京服务”深度融合,所激发的新质生产力是指数级的。这种融合发展,使得北京制造业从一开始就站在高起点,避免了粗放型增长路径,确保了经济活力与可持续发展的统一。

  当然,看到亮眼成绩的同时,也要保持清醒的认识。高端制造业的发展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面临着全球技术竞争、供应链安全和关键核心技术等多重挑战。北京仍需在优化营商环境、强化人才引育、保障产业链稳定等方面持续发力,特别是要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更广阔的成长空间,鼓励更多“隐形冠军”涌现。

  整体来看,北京前三季度的经济数据,特别是高端制造业的亮眼表现,也是在向外界释放信号:新质生产力正加速汇聚,这股由高端制造所注入的强劲活力,不仅是支撑当前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更是引领北京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