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版 社论

要银发经济,不要“围猎经济”

2025年10月30日

  ■ 社论

  如果银发经济变成“围猎经济”,掠夺的不只是老年人的积蓄,更消耗了社会的信任资源。

  九九重阳节,是中国尊老敬老的传统节日。但在刚刚过去的这个重阳节,新京报等媒体报道的关于老年消费陷阱、理财诈骗、虚假养老项目等新闻,再次刺痛公众的神经。

  从食品到旅游再到医疗,目标锚定老年群体的骗局几乎无所不包,其中一些甚至打着“银发经济”的旗号,但实际从事的却是“围猎经济”。这些骗局,正蚕食着老年人的储蓄、健康、尊严和信任,动摇着国家发展银发经济的大局。

  “银发经济”一词,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指的是为老年人提供的商品和服务。其在本世纪初被引入中国,近几年得到国家层面的重视。

  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强老年用品和服务供给,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在刚刚公布的“十五五”规划建议中也提到,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发展医育、医养结合服务。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

  发展银发经济,有两重必然性。首先,这是文明社会必然的人伦之道。银发象征老年之美,但同时也意味着人的衰老。这是人类集体的必经之路,无论是从利己还是利他角度,一个文明社会的经济领域,都理应建立完善的银发经济板块,以专门服务于老人,也是服务于将来的自己。

  其次,银发经济的背后,是人类社会的巨大变迁。一方面,中国正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当前,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超3.1亿人,约占总人口的22%,预计2035年将突破4亿、占比超30%。这意味着一个规模巨大的老年消费与服务市场正在形成。

  另一方面,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正在发生变化,家庭越来越小,子女尊前奉养老人的比例越来越低,亟需市场来填补缺位。

  从宏观角度讲,根据大数法则,银发经济的勃发,必然会导致“围猎”老年人事件增加。但现实又告诉我们,绝对不能把银发经济等同于其他经济,也决不能把老年人简单等同于一般消费者群体。

  与年轻消费群体相比,老年人的一大特征是学习能力与认知能力下降。这也是为什么,在一些平台上,很多在年轻人看来无比简单的骗局营销内容会反复被投放,因为年老的父母们真的很容易上当。

  在传统养老格局中,虽然同样存在认知下降,子女亲属却构成了最坚实的防护墙,使他们很难被“猎手”们触及。但在现代社会,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普及之后,这道防护墙已经荡然无存,独居的老人通过手中的移动设备轻易就沦为“围猎”对象。

  “猎手”们屡屡得逞,无非是瞄准了老年群体的各种弱点与刚需。针对怕死怕病设置医疗、食品陷阱;针对孤独寂寞设置情感、旅游陷阱;针对老年群体薄弱的网络防范能力,则干脆直接用上电诈手段。

  而与赤裸裸的骗局相比,对银发经济伤害最大的是那些法律法规尚难以规范的灰色地带,甚至公然打着“银发经济”旗号,行伤害老年群体之实。

  比如,通过营销诱导老年人大批量购买不需要商品,包括服务与理财。这些商品可能都合法,也不一定有暴利,但能说这不是“围猎”?尤其是那些打着关爱旗号的营销,正让银发经济形象蒙尘,也让老年人对社会信任度下降。

  因此,发展银发经济既要立足于经济,又不能只盯着银发的“钱袋子”;既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又要携手政府、社区和家庭组建起严实的保护网。

  发展银发经济需要完善的顶层设计,旨在确保让老年人更有保障、更有尊严地生活,而不是沦为“韭菜”。如果银发经济变成“围猎经济”,掠夺的不只是老年人的积蓄,更消耗了社会的信任资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中华文化的伦理根基。银发经济的根本,则是敬老之心。面对老龄化浪潮,我们既要有经济眼光,更要有道德底线。而建成一个真正服务于老年人体面生活的“银发经济”,受益的将是全社会的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