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读“十五五”规划建议系列专栏
在传统婚育观念下,出生人口要回升,一个关键因素是结婚人数要回升。
“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针对人口这一国家发展中的关键问题,10月28日公布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倡导积极婚育观,优化生育支持政策和激励措施,发挥育儿补贴和个人所得税抵扣政策作用,有效降低家庭生育养育教育成本。”
这些提法,不仅明确了“十五五”时期我国的生育政策目标,也是未来一个时期我国人口发展的方向性引领。
生育政策已经完成转变
在人口发展新形势下,“十四五”时期的第一年,我国就出台了三孩政策。这标志着,我国的生育政策从过去的限制生育正式转变为支持生育。之后,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生育支持政策措施,包括育儿补贴、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生育津贴直接发至个人、提高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标准等。
尽管如此,仍未能从根本上扭转我国出生人口下降的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我国出生人口为1062万人,2022年下降到956万人,2023年进一步下降到902万人。
2024年,这一数字虽然回升到954万人,但由于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对数同比减少20.5%,2025年出生人口很可能同比下降。
在此人口发展变化形势下,生育政策无疑仍需持续发力。
婚育观直接影响结婚率
在“十五五”规划建议中,将“倡导积极的婚育观”放在了“优化生育支持政策和激励措施”前面。
其原因是,对大部分中国人来说,都是先结婚后生育。所以,出生人口要回升,一个关键因素是结婚人数要回升。
近10年来,除了2023年,我国的结婚登记对数和初婚人数呈持续下降趋势。从结婚登记对数来看,2013年结婚登记1346.9万对,2024年结婚登记只有610.6万对,比2013年减少736.3万对,降幅达54.7%。
对出生人口来说,初婚人数比结婚登记人数更值得关注。因为,结婚登记人数中还包括部分再婚的老年人,对出生人口没有什么影响。
2013年,我国初婚人数达到2385.96万人。而最近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2025》显示,2024年我国初婚人数只有917.23万人。这也是近几十年来我国初婚人数首次跌破1000万人,与2013年相比,降幅高达61.6%。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年轻一代的婚姻观念已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推迟结婚生育,甚至是不婚不育。这是结婚率不断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提高结婚率,一方面需要出台切实有效的措施,减轻年轻人结婚生育的成本;另一方面就需要倡导积极婚育观,并培育新型婚育文化,破除婚嫁大操大办、高额彩礼等陋习。
此外,还要倡导尊重生育的社会价值,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鼓励夫妻共担育儿责任。
应对婚育加强人口服务
众所周知,婚育也是一个牵涉甚广的系统工程。“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这对于社会婚育也十分重要。
健全人口服务体系,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全人群,一个是全生命周期。
强调“全人群”,就是人口服务体系要覆盖到每一个人,保证不管是谁,都能平等地参与到社会发展中,也能平等地享受发展带来的好处。
举例来说,在此要求下,网约车司机、外卖员等灵活就业人员的养老保险制度,也会完善好,更多人能方便地享受到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
“全生命周期”,则意味着从婴幼儿期到老年期,都应当获得持续性的人口服务。
具体来说,婴幼儿期,提供普惠托育服务;学龄前期,提供免费学前教育;儿童期和少年期,提供免费义务教育;青年期和中年期,提供生育津贴和育儿补贴;老年期,提供基本养老服务。
在此大背景下,社会婚育观无疑也将被潜移默化地塑造得更加积极、乐观。
而倡导积极婚育观又有助于缓解结婚率下降、生育意愿低迷的局面,提升生育水平。同时,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家庭文化,强化家庭作为社会基本单元的功能,促进代际和谐与社会稳定。
□何亚福(人口学者)